排线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排线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厦大博士论文抄袭续当事人撰文回应谈做人和做学问万芳

发布时间:2020-02-14 10:55:38 阅读: 来源:排线厂家

厦大博士论文抄袭续:当事人撰文回应谈做人和做学问-CSDN.NET

摘要:继上周青润就厦大女教授博士论文抄袭事件在微博上发声之后,当事人这周又亲自撰文回应抄袭一事。在文中,青润回顾了事情的经过,并就抄袭处一一做出了对比,与此同时他也对管理会计为何会和软件有关联进行了解释。

前些日子看到厦门大学教授举报校长一事,并没有想到此事会和我有什么关系,所以,也没有仔细去看到底是谁在做这个事情,是什么样的关联。直到2014年7月9日晚上,突然新浪微博有人提到了我5月份的一篇博文,提到了那次发现的抄袭事件,我才发现:任何旧闻都是新闻,任何新闻都可能是身边事。下面我们就这个事件一步一步展开讨论。最初的最初2014年5月18日,一个人加我为好友,问我这篇文字是不是我写的,我回答说是。话题就是这么展开的。对话中,我知道了可能这位厦大的老师引用了我2004年发表的blog文字,还修改了我的身份,于是,我找这位朋友要来了这篇论文,做了详细的阅读和分析——我想看一看是引用,还是抄袭。当我看到论文首页指导教师名字上的黑框时,我觉得我必须要认真仔细的阅读,不能让老人死不瞑目。我当时的心态是这样的:其实,她论文中只要有引用声明,我也就无所谓了。但是,该论文最初的原创性声明如下:更严重的是最后的结果:我看到了该学位论文中对我大段文字的引用和少量拼接修改,更为失望的是没有看到该学位论文中看到我博文的引用说明,这实在是对前面这个声明的一个强烈讽刺,更是对已故的余绪缨教授的侮辱。学术论文之间的相互引用,必须标明引用来源,这是对原作者的尊重。这时候,我不清楚谢灵副教授是为什么没有标明引用关系,是感觉引用我这个学士的文字会让她这个博士丢脸么?难道忘记了小学就应该学过的“不耻下问”么?当天晚上,我发表了对话blog,表明了我的态度。但是,我并没有想要利用这个事情,所以,后来也没有就这个事情进行任何的进一步行动。下面的内容是向余老致敬(此文引自2007年一位厦大毕业生追悼余老的文字):大概是去年(2006年)吧,已经80多岁的余老再次做出了惊人之举。但这次惊人,不是学术上的,而是人事上的。余老先是举报厦大会计系主任欺世盗名,举报信石沉大海之后,居然开始使用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网络——来自曝家丑(参见这里)。这次举报果然轰动一时,但轰动过后,却是一片寂静。要说有什么效果,大概就是厦大会计系的主页再也上不去了。堂堂厦大会计系,中国会计学教育与研究的第一重镇,居然没有自己的主页,也可算是21世纪中国的一桩咄咄怪事。于是中国管理会计奠基人余绪缨逝世的消息,也只能侧身于管理学院的一个小小的角落了。佛教的因果报应,果然毫厘不爽,但是否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另当别论。继续向余老致敬,虽然我已经不是那个愤青的年龄了。发现2014年7月9日晚8点左右,我还在公司加班,休息时看了一眼新浪微博,发现有人@我,于是,打开来看了一眼,看到了下面的内容:我还不太相信,于是点击风大池的链接进去看了一下:好吧,但是下面对我进行了部分信息的人肉,让我感觉好像突然间被人扒得只剩下内衣了。心里暗自庆幸,还好他们不是软件行业的人,否则,我还会有更多的信息被展示出来。该文后续写道:谢灵的2012年博士论文号称访谈了八位案例企业的专家,并且在博士论文中贴出了和第一位受访人的谈话记录。然而谢灵的博士论文唯一贴出来的内容却是抄袭的内容,而且捏造了一个案例企业的质管中心主任角色,通过这个角色的嘴说出抄袭来的内容。质管中心主任角色是捏造的,和质管中心主任的谈话内容完全是抄袭的。其抄袭过程如下:谢灵在博士论文中第六章第四节第二小节有如下说明:“我们从企业中挑选了包括部门经理和核心员工在内的八位专家,他们在各自领域有独特专长、训练有素并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我们分别对他们进行了两轮访谈。” “第一轮访谈的目的是为了引出专家的‘业绩故事’……通过业绩故事,我们可以了解专家做什么工作、采用什么方法才能完成组织目标并取得优秀业绩;取得这些业绩的主要动因是什么;这些动因之间有什么样的因果关系;业绩动因和结果之间的时间滞后如何等问题,这些问题代表了专家对组织如何取得成功的各种关系的理解,提供了个人的心智数据,为后面关键成功因素因果关系图的建立提供了客观依据”。根据第一轮访谈的录音,谢灵领导的案例企业项目小组选择计算机辅助方法构建KSF因果关系图,在第二轮访谈中,上述的八位专家亲自参与制图过程。 谢灵在博士论文中贴出了在第一轮访谈中和第一位受访者质管中心负责人谈话录音的一个片段,这个片段是谢灵在论文贴出唯一一个片段,然而却刚好就是抄袭的片段。片段内容摘录如下(完整版内容在第六章第四节第二小节119页,pdf136页): “质管中心主任:…我从人件集上得到了一些支持(注:所谓人件集就是讲述人件的一些实例和一些扩展方面的内容。包括团队组建、技术管理、环境配置等等,主要是讲述以人为本的软件开发到底如何进行。)我们正在进行代码库、文档库和过程库的构建,代码库主要是构建代码基础库,降低员工的重复劳动,提高代码的通用性和共享性,……代码库主要是对代码的分类管理,要求每一个从事维护的技术人员撰写维护文档和代码功能说明书,通过配置管理软件来支持,或者自行开发一个简单的检索管理工具都是可行的;文档库实际上是文档资料库,存储企业开发过程文档、文档模版和相关资料,其中也包括竞争对手资料和合作伙伴资料,然后也通过类似的工具进行管理,实现企业内的通用。……价值观这些隐性的东西是是不可复制的,复制下来对实际的项目也没有必然的好处,然而方法论我觉得是可以显性化的,这方面的内容可以比较完整具体的来做。不过,每一个人的方法论其实都是有所差异的。所以,要做,就必须在企业内形成统一的方法论,至少是在项目组内,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项目的进行,也使得项目的质量有了一层保障。 实际上最终所谓的统一方法论就是标准,虽然作标准并不是目的,但标准是必须有的,可以通过建立标准提高沟通的效率,减少时间的浪费,这也就是在CMM3 以上级别和其它规范化工程过程中要求的组织级的统一过程方法的问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怎么可能让大家统一的做事情呢?那样就会增加项目的混乱度,对于项目的进展是不利的。……现在还要考虑的是知识库建立起来了,采用什么办法使大家有意愿整合到整个开发环境甚至开发工具中,比如如何建立一种自我扩充和不断改善质量的机制,类似CSDN 这种东西是基于交流机制来引导的,你说的和我在研究的东西有点类似,需要一种通过项目管理手段,以明确的开发目标来引导和组织的方式。……我最近向王总推荐过的一种如何激励员工有效使用和共享知识库的方法是:每一个人创建一个新的类,撰写完成它的所有说明文档和使用手册后,企业给予25 元的奖励,每被别人调用一次,则奖励50 元。如果发现有人能使用企业代码库中的现成内容而没有使用,对于写得好的,既不惩罚也不奖励,但是要求他用自己的方法来改写这个代码库中的内容;如果写得不如代码库中现成的代码,则每次惩罚20 元。维护代码库时,员工自动给代码升级的每次次奖励10 元。我个人认为:虽然不高,但是积累多了,还是能够促进大家使用知识库进行沟通和交流的……” 然而在2008年4月7日13点53分 CSDN网站上的一篇博客 中,博客作者青润贴出了他和朋友在2004年8月的一次讨论,内容涉及到企业知识库(包括代码库、资料库、文档库等)的构建以及企业显性和隐性知识的构建。博士论文作者谢灵在2012年的博士论文中号称是访谈录音的片段,其内容完全是抄袭自这篇博客中博客作者和他朋友的谈话内容。谈话内容整理请见博客(博客地址)。以上这段文字看到后,我又查询了少量(最近确实太忙,所以,没有很仔细得去查更多信息)关于厦大最近的新闻,心里叹息,这个世界实在太小了,和我二十八竿子也打不着的厦大怎么就和我挂上了关联?不过,无论如何,在这里我都不能评价厦大和谢副教授之间的事情,我能够评价的就是这篇论文引用还是抄袭的事情。科研训练的基本功1999年,我第一次跨入中科院的大门,进入的是号称国际上五大材料学基地之一的一个研究所,在这里,我跟随一个六十多岁的老高工(那个年代的老高工可不是现在的高工水平)董祥林老师做摩擦学研究,这是我的本科毕业论文相关的工作。在这里,我受到了很多科研基本功的严格训练,至今我还记得董老师的音容笑貌,记得第一次见面他就对我说,他这里出去的学生个个都是优秀毕业生,每个的论文都是优秀学位论文。我记得,我们为了一篇论文的发表往返进行了多达十五次的检查和纠错,过程大体是,我们写完后,先内部找一个人进行检查,把检查的结果进行修改后找一个外面(也就是其他实验室的人)进行论文审查,然后再修改,再进行内部的检查,如此反复。这样的认真精神,在目前的中科院机构里面,至少在我5年后重新进入中科院的时候没有再次看到,于是我第二次离开了中科院体系。我们的每一步试验都要求来源于实验数据,发生了任何偏差和与推导思路不同的试验结果,都要重新分析问题的来源,查找原因,甚至修订我们原来思考的试验结果目标,对于原始实验数据绝对不能做任何的修改——前段时间一个北大毕业三年的博士哥们对我说,他一个师姐经常修改实验数据为了得到和自己推导相符的结果。如此,在1999年2月到6月间,我曾经有两个月的很多个晚上是在那个实验室一个人度过的,我始终记得:我一组滑动摩擦需要经历52分钟(通过闹钟定表48分钟提醒,然后去看摩擦计数,摩擦计数偏差在1个往返以内),然后每个摩擦试样需要打7条磨痕曲线,以便于计算磨损量,每个实验样片最多只能做3条磨痕就必须进行换新,每个滚珠也只能做三次试验,而且要保证每次实验的接触面都是全新的。那些夜晚,我听着外面的各种虫子叫声,手里拿着书,手边两个闹钟,桌上一部电话机,旁边是一台50年代从英国背回来的往复式摩擦学试验机在不断地往复滑动着,发出悦耳动听的金属摩擦声音(不锈钢滚珠和45号碳钢之间能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么?)。毕业答辩时学校给每个学生限定为12分钟,此前和我学校的导师沟通过答辩的细节,结果,一上现场我就忘记了哪些套词,我还清晰地记得,毕红运老师当时就向后一仰身,意味着完蛋了。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我后面连续讲了差不多有20多分钟,系里最严厉的那位老教授问了五个问题,其他老师甚至问题都没有问出来,就结束了。在外面的同学都以为我死在里面的时候,我出来了,结果显然是优秀。这样的精神和做法,我一直延续到现在,我对我的每一步工作成果都在严格要求,甚至因为我的严格,《程序员》杂志的新编辑都不喜欢用我的稿子,因为我要求每一个字的修改都必须通知我才能做。

美女裸图

性感美女照

旗袍图片

美女裸体照片